孙望路专访:以拥有相对深刻的思考来探索科幻
新生代科幻作者,中国科普作协和江苏省科普作协会员,代表作品有《地震云》等,曾获第二届黄金时代奖最佳中篇奖。
高校科幻:您曾在多年前接受的一次采访中提及,您认为您喜欢设定未来的样子、想象未来的世界,再借助以前有的经验进行故事的构筑,达到预言和讽喻的目的。那么在这几年的创作与生活工作的经历中,您看待科幻小说的性质与目的有无新的认识呢?其原因又是什么?
高校科幻:据我了解,您最喜欢的科幻小说中有江南的《上海堡垒》,而根据其小说改编的科幻电影已于2019年8月在中国内地上映。但其因为各种原因电影评分较低,面对电影的低评分,您有对其《<上海堡垒>证明了IP改电影确实非常困难》的影评。在现实科幻小说改编科幻电影中有许多成功或失败的例子,在改编的过程中您有哪些建议?同时您认为改编可以有哪些原则呢?
孙望路:没有从事过电影改编,说实话能提供的建议有限。毕竟做游戏编剧工作开始,对于专业工种的困难程度有了非常严肃的认知。
高校科幻:我了解到您的大学专业为土木工程,而同时您有着签约作者、游戏文案策划的工作经历。在这其中,您是否有着对于职业同兴趣爱好结合的理想化的追求呢?
高校科幻:您大学时期在京津高校科幻联盟中活跃度很高,同时还以科幻作家的身份登上央视《开讲啦》节目,担任青年嘉宾。丰富的科幻活动经历,对您的工作与生活有着哪些影响呢?
孙望路:没啥特别的影响。去京津高校科幻联盟获得了很多乐趣,是当时最有趣的娱乐之一,本质上和你大学期间和同一批朋友经常去游泳打羽毛球差不多。上节目为我获得了一些学校方面的荣誉,但是并没有太大的影响。用平常心对待这些事情,兴趣是娱乐,上电视也是一种娱乐和自我娱乐,我觉得平静才是比较好的状态。
高校科幻:您曾参加过由中国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主办的“科幻作家走进新国企”活动,国企的科技成果愈发显著。在您的创作之旅中,会有意识的考虑到现实中的科技水平吗?还是更乐于将小说的科技水平超脱于现实之上呢?
孙望路:说到这个活动,当时没能写出来一篇合适的小说,算是有点愧对活动方的精心组织和安排。当时的我考虑到,要写出对得起这些国企工作人员精神的文艺作品,不过很可惜,那时候的我在这方面反复考虑之后并没有能达标。
高校科幻:从您的生活经历上来看,农村与城市都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。现今社会快速发展,在文化影响上城市与农村有着巨大的差异感、割裂感,于这其中您的一些作品更体现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、文化的继承,用人文关怀来回应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冲击。您的小说《重燃的烧火》更体现了如此,在这篇小说创作中,其中的人物是否有参考原型?小说的内容塑造和您自身的经历是否有很大关系?
孙望路:人物有现实人物原型。我的父亲自然不用说,虽然我不知道他是不是放过烧火。那位爷爷也真实存在着,当然人很精神健康健谈,只不过他的女婿确实突然离世。我和父亲确实每年都会去看他,因为爸爸当年在矿上受到照顾的原因。至于失独,我的舅舅失去了唯一的儿子,这在江苏这类就算农村都执行计划生育比较完全的地方,不算是非常罕见的现象。农村对于新事物接受的能力其实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强,只讲求是不是真的好用,只不过大多数时候,他们确实很难作为第一批解除到新事物的人群,因而显得保守。好用的东西,他们一样会悦纳,而且在信息科技的浪潮之下,对技术的信任是与日俱增的。很少有人能超脱自身经历去塑造小说和内容,当然阅读会弥补一点点经历上的不足。
高校科幻:您写小说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创作原则?您会非常注重小说与现实的联系吗?映射现实与畅想未来是否冲突?如何将两者很好的进行结合?
